从1553年葡萄牙人上岸在澳门半岛中心区域居住、与本地人通婚开始,葡萄牙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建筑文化、饮食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便开始深深扎根这片土地。如今在澳门街头,无论是举目所及、擦身而过,还是弥漫空气、回荡耳边的所看、所感、所闻、所听,都不乏原汁原味的葡萄牙元素,仿佛在珠江口的岛上也能吹起大西洋东岸的风。岗顶前地——在磨盘山遇见欧陆风情站在巴掌围斜巷的巷口会发现澳门城市向上发展的空间肌理,其实不是近50年的事,而是早有伏笔。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始建于1860年,1873年加建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正立面为一面宽15.7米的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券洞宽约3米,而8条倚柱均高约6米,券洞上方有葡萄牙语Teatro Dom Pedro V的字样,即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这里是中国首处放映电影的地点,也是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的亚洲首演处。与岗顶剧院隔路相望的是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前地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1874年重修后的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