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正值当时的“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官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祭祀宴饮,曲水流觞之类活动。在古代,上巳节是一个祛除灾病、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候。兰亭“修禊”,也算得上王羲之与好友们的一场春游!文征明《兰亭雅集》酒酣兴浓,每人作诗一首,42人,得诗37首,聚诗成集,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为他们的诗文撰写了一篇序——序文手稿就是流芳百世的《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局部之所以有如此触景生情的感觉,还在于书法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东晋实际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对眼前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倍感珍惜的同时,王羲之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忧愁,对生命无常的惋惜,全在这悲喜交集里的感慨里。《兰亭序》局部王羲之(公元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但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精华,集其大成,超脱前人,且另辟新径,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书风。他兼善隶、草、真、行,“字...